海子诗歌批判之八《月光》
《月光》
今夜美丽的月光你看多好!
照着月光
饮水和盐的马
和声音
今夜美丽的月光 你看多美丽
羊群中 生命和死亡宁静的声音
我在倾听!
这是一支大地和水的歌谣月光!
不要说你是灯中之灯月光!
不要说心中有一个地方
那是我一直不敢梦见的地方
不要问 桃子对桃花的珍藏
不要问 打麦大地 处女 桂花和村镇
今夜美丽的月光 你看多好!
不要说死亡的烛光何须倾倒
生命依然生长在忧愁的河水上
月光照着月光 月光普照
今夜美丽的月光合在一起流淌
《月光》
(忽然间又自责起来,我对于逝者海子诗歌的批判如此刻薄是不是太不道德了,即使我有“逝者为大诗歌更大”来做心理上的挡箭牌,但是传统观念还是时不时地来试图摧毁这个盾牌。所以还是要再次强调的,海子的诗歌天才命名并非是在海子生前发生的,而且海子诗歌在生前本来就没有被身边的诗友看好,所以海子生死之后对他评论的变化根本就是他人操弄的结果,是为他人的而不是为海子和天下诗人所为。因此,我对海子诗歌的批判只是在做还原反应,目的是不能像“他人”那样误导读者和诗歌创作新人,否则海子岂不是要为自己这种不成熟的写作方式的被推广误人子弟负全责吗?不论海子身上有多大的光环,我们都必须回到诗歌本身上来解读评价甚至批判,所以我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把海子当作一个逝者,而是像于坚、商震、西川、臧棣一样的生者,我想正视海子诗歌才是对他本人最大的尊重。)
今夜美丽的月光你看多好!
照着月光
饮水和盐的马
和声音
(倒是开门见山开眼见月,写什么上来就是什么,这样写有写得好的,但显然不是这句。“和声音”如果放在这段,似乎有点诗意,但这种诗意是不必要也是应该略去的,并没有什么高级之处。像“照着马”那样“照着声音”吗?如果海子想在这里插入一个修辞当摆件显然不合适。如果将“和声音”放入下一段,与“羊群中 生命和死亡宁静的声音”承接,也没有严丝合缝的榫卯结构设置。总之海子的诗歌语言组织能力还是欠佳的,而且这种漏洞百出的措辞很容易制造出类似诗意的点,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海子在语言把控上离精妙的差距不小,甚至是由于领悟力不够自己将自己误导入这种诗意创造法中了,而且还乐此不疲地习惯了不愿自拔了,否则这类现象不会反复出现在海子作品中造成读者的阅读障碍和阅读出戏。在这里我想说诗人有别于普通人的点在哪?就是普通人看月还是月,就像海子这首诗一样“看月还是月”,诗人则“看月不是月”,所以在我眼里海子的创作实践是不够的,海子从普通写作者转化成诗人的蜕变尚未完成。我以一首最早期的作品说明这个观点。《偶猎》:“脚藏云中月当椅/日为白纸上搁笔/楼阁之中无伯乐/推开九霄寻上帝/(1988年)”。诗人的想象力为什么重要,因为这是诗人将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诗化的一种通用技巧,而很显然,海子的作品中这个技巧是夹生的。
今夜美丽的月光 你看多美丽
羊群中 生命和死亡宁静的声音
我在倾听!
这是一支大地和水的歌谣月光!
不要说你是灯中之灯月光!
不要说心中有一个地方
那是我一直不敢梦见的地方
(绝大多数读者是跟着作者走的,相对于诗歌作者评论家的引导力度更大,所以对于海子诗歌的认识一旦被误导,读者就会形成思维定式不加反驳,这样错误反而成为经典最终导致阅读神经崩溃,毕竟读者的潜意识还是在阅读者的底层意识中与他人灌输的思维定式在做斗争,会有一个细胞自然排斥反应需要时间逐步和谐。这句“你看多美丽”倒是勾起了读者的兴趣,但是海子眼里的美丽并没有被海子的语言美化诗化出来,而是笼统地粗线条地糊弄一下而已。“羊群中 生命和死亡宁静的声音”就是海子诗歌语言表现的“多美丽”,缺乏想象力的话你临摹一下现场也比这点美丽“多”吧!还有什么美呢?灯中之灯的月吗?还是只能通过臆想进入的海子梦见的地方?老实讲,我没有从海子写作的引导进入哪怕一丁点的美丽中去。这是诗歌语言极度贫乏的表现,也是想象力缺失的证据。再次回到诗歌天才的冠名,真想问到底是谁利用海子的离世导演了这出恶搞闹剧?既然海子认为至美的或许就是捉摸不定参不透的梦,我就用自己最早期的有关梦的作品来演示想象力训练的雁过留痕。《天之臆》:“井中:天好小,/小得玲珑;/山巅:天好阔,/阔得磅礴。/看它这种能伸能缩的物理性质,/便知它是弹弓上的一枚/皮筋。/看:/弹一只白鹭,/碰树枝弯直弯直地颤搔,/然后准确无误地射中——/鸟巢。/冬天:天好重,/沉在身旁;/夏天:天好轻,/浮在云上。/看它这种能沉能浮的生理机能,/便知它是草丛中一条游弋的/金鱼。/看:/吐一串星星和月亮,/轻轻于夜中飘落,/泊于水草根部的石头上变成一粒粒——/梦。/(1990年)”。品读海子八首诗后,我的感觉海子缺乏诗歌创作训练最重要的地方,一个是想象力的练习,诗人的天赋大多隐藏于此,必须通过这类练习发掘出来为我所用;一个是诗歌语言组织能力的练习,个人经验是从古体诗练习入手,略微稍后再进行现代诗的写作,要尽量规避翻译体舶来诗的模仿,如果你能直接用外文阅读写作除外。
不要问 桃子对桃花的珍藏
不要问 打麦大地 处女 桂花和村镇
今夜美丽的月光 你看多好!
不要说死亡的烛光何须倾倒
生命依然生长在忧愁的河水上
月光照着月光 月光普照
今夜美丽的月光合在一起流淌
(海子诗歌像是无根浮萍,他的抒情也是无所依托的,让读者没有研读的路径,只能在海子的字词里寻觅,而这些看似眼花缭乱的意境又毫无细节的雕饰,这叫广袤的空洞。“桃子对桃花的珍藏”你可以理解为儿女对父母的爱,但与这首诗的主题何干?作为读者没有理由喧宾夺主地去丰富或改变作者的构思。“打麦大地 处女 桂花和村镇”相对于“珍藏”又是无感的,纯粹几个名词的手办模型的排列。“不要说死亡的烛光何须倾倒,生命依然生长在忧愁的河水上”,这句似乎有点诗意升起来,但如此鹤立鸡群地出现在这首诗里,免不了有模仿拿来主义之嫌,而且即使有这个嫌疑,就算原创这句也没有什么熠熠生辉的亮点。“月光照着月光,月光普照”这样的句子都不加以修改的话,海子对待诗歌的态度实在是可疑的,或许这也是他为什么在离世的祭台上压根没有一丝诗祭品的缘故吧!也许在海子心里,诗歌并没有什么地位,海子的诗歌实在是太潦草太敷衍了太不用心了。对于诗的理解,我有《诗》为证:“就是将一株叫"言"的植物植于高山上寺庙的院外/让它随着寺内袅袅上升的烟火/一起修炼/与人世若即若离/与神世若离若即/在超脱中写俗/在俗中写超脱/诗人/就是植这"一株言"的人/诗人死了/"一株言"依在/寺庙塌了/"一株言"依在/四面的山秃了/"一株言"依在/如往日寺庙的烟火/今已长高/风会传给你看/那便是空中七彩的祥云/后世的人或许看不明白/如果又想了解/那么你也得种植"一株言" /于你的心/心/是天造地设属于你的如此贴近又如此遥远的寺庙/信我的方法吧/夜深的时候/你仔细听听你1.7米高的肉身的山间/咚咚 咚咚 咚咚/那是寺庙里传来的沉闷又确切的钟声/如果听到了/此时便是你种植"一株言"成活率最高的时辰/(约作于1999年)”。在我看来,虽然诗人死了海子死了,他的“一株言”依在,但是海子的诗没有“今已长高”,虽然风拿给我看,但我也没见到“那便是空中七彩的祥云”,或许海子种植“一株言”的时间错过了“成活率最高的时辰”,而且他以卧轨的方式结束了诗歌成长的各种可能性。海子生前饥不择食地选择气功、密宗、基督作为追求生命密码的渠道,而放弃了推开诗歌写作这个法门。如此看来,海子与诗歌还是无缘的,他没有经历“随着寺内袅袅上升的烟火一起修炼/与人世若即若离/与神世若离若即/在超脱中写俗/在俗中写超脱/”,虽然“他人”在海子死后续了他与诗歌的缘,但这个缘对于海子来说,是无效的。
2023-7-11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人救护车.cn发布,转载内容来自网络有链接的会添加,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原出处,本站含电子诗集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会立即删除,致敬诗人!
本站免费提供电子诗集制作服务:提供100首诗歌作品,每首不超过28行,符合法规的诗歌作品,为歌颂党领导新时代的作品提供免费出纸版样书服务。简介、照片、作品发邮箱:jinyj@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