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家论战 > 正文内容

《回答朱白》——伊沙

侍仙金童2年前 (2022-11-09)大家论战136

点击下载


回答朱白

伊沙


一、关于批评与被批评:

朱白:在您提及“第三代”的一些言论中,可以感到您的一种“烦”的情绪,您能就这个问题具体谈一下好吗?或者说解释一下。

伊沙:呵呵!“烦”——概括得好!也很微妙,还就是“烦”。你比如说我在早些时候读到朵渔写的一篇文章,呼吁“70后”向“第三代”学习,该文还论述了为什么要向“第三代”而不向“朦胧诗”、“中间代”学习,我就觉得很“烦”。因为什么呢?整体上的“第三代”作品对我这个读者来说是一些很早很老很旧的读物,对我这个职业诗人来说更多是业余诗人的偶作,很久以来就在图书馆里摆放着,读当然可以,但怎么一下又要成为下一代人的阅读新方针呢?而且“第三代”在目前已变成了一个空壳概念,原先呆在里面的优秀诗人压根儿不需要它,抱住不放的都是一些平庸者和胆小鬼,以显示资历总算够老——你说,它除了这点遮羞布的作用,还有什么实质上的意义?

朱白:高效和独特常常被您体现出来,当一些人还在反对“知识分子”写作时,您又开始了对“第三代”的“策反”,或者说得温和一点是因不满而提出更高的期望。能在这点上谈谈您的看法吗?

伊沙:首先我想说明我个人对你提到的这两个概念的理解:“知识分子”其实就是“第三代”的一部分或者说其中一支——80年代的“第三代”本来就分做“前口语”和“后朦胧”这两支嘛!而且人也是一代人,为什么要否认这一点呢?你看杨黎和孙文波就很有当年建立起来的“革命友谊”嘛,一起玩得不是很好嘛!
其次就是你说到的“策反”,对我这个人来说,“反”就是“反”,零点一秒就决定去做的事情,从来不用什么“策”——事实也是如此,不信打开我的随笔集《一个都不放过》、诗集《野种之歌》(后面的诗论附录),我对“第三代”(包括“知识分子”)的批判,90年代初期就写了文章。
至于你说到“更高的期望”,我可以坦白地说,如果我对别人还有“期望”,我绝不会把这“期望”给予整代人——小而言之:一群人。那样的话,你任何良好的期望都将势必落空。

朱白:您提到过“愿意直面所有的‘庞然大物’”,这在您的近年的一些言论中可以看得出来,比如近几年网上的几场争论。这除了您一些善意的期望外,是否还有上述的一些心理因素在起作用?

伊沙:我不是在网络时代匿名拍板砖的风气中才开始批判一些人和事的,也不是在骂骂人就可以出风头的时代开始的,所以你说的心理因素在当时只存在于一点:勇敢与否。我最初不是先解决了这个问题而是直接跳过去的——就是别人背地里私下里骂我把我骂急了,我记得90年代初的那两年,每一个去北京的人回来都告诉我,这个人怎么骂你,那个人怎么骂你,我一统计几乎所有在当时有名有姓的北京诗人全都骂过我,那好,我也就甭客气啦,我给丫来一光明正大的!这么就开始了,一骂而不可收。

朱白:在前一阵子您对杨黎的批评中,提到杨黎在重复他的话,其实在这里面还是看到了一种意见相悖的观点。那么您看重和喜欢的诗人吗?或者干脆就谈于坚、杨黎、韩东,谈他们“不到位”的地方。

伊沙:我当时在网上——在橡皮论坛——在杨黎的“家”里说他“重复”那是客气,你可以翻他近年来的所有谈话——全像出自一份统一的文件——什么文件?橡皮帮X号文件。可怕啊!这很像是95年后“知识分子”的搞法。还有一种可能:一切出自杨黎的贫乏——他这人真是贫乏。
至于你说的后一个问题,不是“不到位”的问题,是每个诗人——说穿了是每个生命体都有其自身的局限的问题,让我说我觉得于坚的诗歌需要多一点“无理”、韩东的写作需要多一点“淫乐”、杨黎嘛——问题是全面的:他得趁老之前赶紧多读一点书,补习一些文化,开阔一下视野和胸怀,一个中文版的罗布·格利耶,不够!这是精确致导的时代,一把薄片刀还能耍什么?

朱白:您的一个很尖锐的观点就是“平庸就是平庸,永远平庸”,平庸是否是一种气质而与学识和阅历无关?在您看来平庸的人是不是真正不能靠近或融合进诗歌呢?

伊沙:平庸与否不仅和气质甚至和血气相关。从理论上说,它与学识和阅历无关,但问题是:没有学识和阅历的人如何表现他的不平庸——去杀个人吗?去当把肉弹把自个和别人炸上天吗?愚蠢地敌视学识和阅历是“盘峰”之后弥漫在所谓“民间”的歪风邪气,这帮傻孩子打死他们都不会知道老子当年是怎么跟知识分子吵架的,多骂对方几句“垃圾”吗?多揭露对方私生活上的一点隐私吗?——相反,“知识分子”正是这么干的!你们不号称是“知识分子”吗?老子就跟你们玩吊书袋——结果扯掉了丫们的裤带!露出了身体缺陷一二三。
再说平庸——真正的诗歌从来也将永远拒绝平庸者!

朱白:有了网络使人与人之间交流变得容易起来,但是一直以来却存在着一种仿佛难以解决的沟通障碍,这使得许多人与人交往出现了误解。从争论到失去理智乃至朋友反目。在这里您愿意说明、解释一下过去的几次跟您有关的争论,或者有一些愿意说的话吗?

伊沙:小朱,我提供一种说法,你相信吗?——某某和某某某本来有伟大的友谊,是网络上的误会让他们丧失掉了。你肯定不信!所以网络上的争吵绝不会影响真正的友谊,倒是可以伤及一些很表面的关系。
跟我有关的几次争论?不好意思,我吵得太多了。能记住的是最初的两次:“沈韩之争”中我站在沈浩波一边跟韩东吵,后来在网上跟老韩公开和好了嘛!又过半年跟小沈吵,我可以公开讲一下我跟小沈和好的情景:我去北京,符马活打我手机说要请我吃饭,我去侯马办公室等着,结果看到沈浩波、符马活、南人三个家伙走过来,我对小沈说的第一句话是:“听说你做书发了财?”之后到一家饭馆,坐下来就聊诗,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我喜欢这样,我希望所有跟我吵过架的人咱们将来都能这样。好,就这样。

朱白:还记得1999年您“密谋诈死”的事件吧?当您“坐缆车游览时摔死了”的消息传出来后,那么多的朋友为您悲伤,作为一个诗人的重要性也突然显露出来了。那么您怎么看这件事?

伊沙:没有没有,“密谋诈死”完全是以讹传讹,我当时不是在衡山开会嘛,我还被安排做重点发言。有几个年轻的不爱听会就跑到隔壁的网吧,想开个善意的玩笑就在网上发了这么个“消息”,沈浩波知道后就在会上一讲,大伙哈哈大笑,我这才知道。从网上看到的朋友就当了真,有赶紧打电话来问的,我们离开衡山时,远在北京的侯马、车前子打电话给我旁边的中岛,听到我声音侯马在电话中嚎啕大哭——那是我兄弟呀!听说尹丽川也哭了,打电话告诉了韩东他们,还在电话中把小沈臭骂一顿,韩东事后告诉我说弄得老顾(前)挺难过——真的,让朋友们无端难过搞得我也很难过,所以不大愿意说这事。

朱白:关于“朋友交往”,总让旁观者有一种感觉,就是您有时候处于受伤害的位置。倒不是说这其中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伤害,这是不是说明您对友谊看得太过极端了呢?

伊沙:你感觉得挺对,我是很容易受伤。怎么说呢?我是对“朋友”这个称号看得比较重认得比较真的人,但后来发现了这个词在每个人那儿的轻重不同意义也不一样,你认为人家是朋友,可“朋友”在人家那里不过是“关系”或“认识”的带名词,甚至是人家出于某种利益需要或做人策略的考虑故意这么叫你的,于是受伤害的只能是你,我不是感叹过吗?“朋友”是个虚词,甚至只是一种语气。不过这也好办,你做自我调整就可以了。不是“朋友”了,怎么都好办。

朱白:从您的一些言论和与您有限的聊天中不难发现您是个重情义、也很情绪化的人,爱憎分明。但是您肯定知道这很容易自伤和伤害到别人,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伊沙:你说的情况确实如此。我确实伤害过许多人——也许他们的委屈讲起来比我还大。我现在想的是:也许我会在今后处理和别人的关系时会比以往更好地掌握火候分寸,但不必有意地从大体上去改变自己——也就是说:在大体上我很欣赏自己。

朱白:面对一些友人或长者对您的诘难与质疑,您是怎么保持一种健康心态的,或者说您的内心是怎样想的?因为可以看得出来您感到“悲凉”的时候并不能做到“毫不在意”。

伊沙:我不会回避任何在我身上发生的情绪,比如你说的“悲凉”,我确实搞文学搞得很敬业——对自己经历的喜怒哀乐都特别珍惜。怎么做到心态健康呢?我从来不认为来自别人的看法有多重要,真的。

朱白:许多人在提到“伊沙”时,总是又爱又恨,但好像正是您需要的,或者说您并不介意。但是有一种批意见是“伊沙想做大师,想当中国第一”,您对这个怎么看?

伊沙:你把作品真做好了,其遭遇必然是又爱又恨,爱恨愈强则愈好,牛B人那儿爱多一些,傻B人那儿恨多一些——我现在的处境不就是这样吗?这难道不是我所需要的吗?我明言宣告我拒做什么“大师”的,也没说过要做“中国第一”,别人想加在我身上,我也不拒绝——因为我知道,你想什么其实一点也不重要,关键看你怎么做,最终做到了没有。

朱白:韩东在两年前的一篇文章中着重说了一句:“我永远不会与你为敌。”我想这也是许多与您真正打过交道人心底的一句话,包括那些与您发生过冲突(无论是诗歌,还是其它言论)的人。我觉得这一点是一个人气质决定的,是改变和隐瞒不了的。就这方面谈谈您自己好吗?

伊沙:我想是这些朋友能够看清楚或感觉到:我绝不是个什么“坏人”,而且还是挺好挺可爱的一个人,是值得一交的朋友。




二、关于诗歌与非诗歌

朱白:您怎样看待您的新诗集《我的英雄》?它在您的诗集中是什么地位?

伊沙:将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我的英雄》是我1999-2002四年间的短诗精选,是我这一阶段诗歌写作方面的一大成果——另一大成果当数我的大型长诗《唐》了。我想,《我的英雄》应该是我目前为止最好的一个短诗集吧,放诸新世纪的诗坛也会是一部经典(就像《饿死诗人》之于90年代)——让时间来验证吧。

朱白:从《饿死诗人》到《我的英雄》总感觉有一种内心对待事物(当然还有人)的转变,包括审美和认可的转变。如认可请谈谈。

伊沙:转变肯定是有的。但我不怎么想谈——也许是我自己并不想把哪些是变了的、哪些是没变的搞得太清楚:这种总体而言的“变”绝不是“一刀切”式的,是渐变而不是骤变,甚至更复杂——还有先变过来再变回去的。我想身为作者,对自己的写作还是要保持一定的混沌,多感觉少认识,不要完全搞清楚的好。

朱白:好像很多人都会点评一些自己喜欢的诗和诗人,尽管您可能不太喜欢,但是还是想请您谈谈您喜欢的诗和诗人。比如说朱剑的诗常给人一种匕首特有的尖锐和精巧。

伊沙:又要开名单、搞圈地了——还是不这样吧。你说到的朱剑不错,但近一年来似乎冲劲不够了,我想他遇到了一些潜藏在写作内部的问题,比方说你起先把自己创造的平台建得过小的话,活儿可能会很快玩得精一些,也容易早熟,但再往前问题也就出现了。从最近的成果看,我比较看好徐江、沈浩波、马非、尹丽川的写作,质地好,底气足,干劲大,这是素质全面,才华开阔,职业精神、生命力强使然。

朱白:原来很喜欢“唐”,但现在真的很少在上面看到好的作品,好像只是几个人在撑着。

伊沙:是没有以前好了。从我个人来说,从今年正式开始长篇小说的写作之后,在网站上面投放的精力很少了——我想以后基本上也只能这样了,就让我自然地作为一个普通的上网者——力争做个长期的好诗制造者,出现。

朱白:能否谈谈其他诗歌网站吗?

伊沙:我就说说我对去过的几个网站的粗略印象吧——
“诗江湖”:热闹、自由、混乱、放纵,很符合我的个性,目前我最喜欢。“个”:比较清静,因为有徐江在,有些话说得很有质量,我去那里常有一种到兄弟开的酒吧小坐一会的感觉。“或者”:比较温和,但人很健康。“扬子鳄”:版主刘春的趣味我不大欣赏,他似乎努力想在官方与民间、知识与民间建立起一种虚构的平衡,但这里时有小热闹——情况好时像一个小的“诗江湖”。“星星”:更像是个投稿的地方,去的人只贴诗不看诗,关心的是我的诗发了没有,我也是贴了就跑。“诗生活”:以前我和它是相看两厌,现在发现它的知识分子气味弱多了,很正常,很好,就有点喜欢上了,它的主页和网页设计是所有诗歌网中最好的。“橡皮”:目前最为典型的帮派网站——有些人注定不会在你的诗后说话,宁死不屈,因为你不是组织里的人,有些勉强说上两句,话里带音、话有余地,组织成员相互之间则舔来舔去,什么肉麻话都说得出来,整个论坛弥漫着一股四川泡菜的味道。

朱白:在一些诗歌网站上可以看到您几乎不间断的“每月短诗”,创作量很是惊人,面对如此高效率的创作好像也成了许多人批评您的理由,比如缺乏早期的那种经典写作,急于求成,等等。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伊沙:我可以很自豪地告诉你——自2001年1月至今的31个月的时间里,我以每月平均15首以上的数量一路贴下来,在网上没有第二个人能够做到这一点,而且我可以向你保证的是:这个“纪录”将会被我一直保持下去——因为这不是我努劲为之的,是我写作再正常不过的状态,网络开始才几年?我15年来一直如此——他们不知道:所谓“早期的那种经典写作”就是这样产生的,所以现在的好作品筛出来不就构成了你现在的“经典写作”吗?他们的看法是读者式的而不是作者式的。“急于求成”——我需要吗?

朱白:在读过您的《唐》系列后,使人感到您在尝试着一种接近,然后近距离地比拼。如果您认可的话,谈谈这种“比拼”的结果好吗?

伊沙:“比拼”的结果并无胜负可言,我只是觉得自己变得更强大了。

朱白:关于您写的那些随笔(球评、早期的乐评和文艺评论),尽管大家普遍都表示爱读,可还是受到过一些非议。这个您是怎么看的?

伊沙:他们爱读可还要非议,说明“参与”进来了——我老碰到这种贱读者,是你让他(她)有了说和写的冲动和欲望,他(她)反过来还看不起你,面对经文式的玩意他们反倒服服帖帖的……这什么也不说明,只能说明我的东西了不起。

朱白:如果有一天有人将您的一些随笔归入您整个写作当中的话,您会有一种怎样的心态?会歧视它们吗?

伊沙:欢迎!原本就是我整体写作的一部分,哪里会歧视?不要说随笔,如果有人将我日常在网上的灌水搜集起来,没事拿出来读读,他会陶醉的。语言对我来说就是这么一种随口携带的东西,走哪说哪的东西,朱白你可回想一下,我在“橡皮”的时候,他们的网页上是有动感的,因为总能留下几句让人动心的话,现在你看,“喜欢”、“舒服”、“想你”的作业本。

朱白:据我所知您很早就开始小说写作并出过小说集。谈谈您的小说创作好吗?

伊沙:大学时学着写过。1996-97年写了一年半,2000-01年又写了一年半,加起来三年时间,都是在写别的的同时,写过一部小长篇,四个中篇,二十几个短篇,还有一点儿极短篇,共计50多万字——我把这些实践都当做是学艺。
我小说创作的真正开始是在今年,从一部长篇开始的——我计划在今后每年都能写出一部30万字左右的长篇,并再不间断地一直坚持下去。



三、关于生活:

朱白:很羡慕您的爱情和诗歌能在一起。我是说那个见证和作为结晶的《布考斯基诗选》,您是怎样看待这个被称作“互赠对方的一个礼物”的?

伊沙:因为在一起来做一件事情的机会毕竟不多。中间相隔了八年终于有了一个共同的成果。所以很珍惜。而且这件事离了其中任何一方都做不成,也不会去做。

朱白:如果您不忌讳的话,谈谈您的妻子在写作对您的支持和帮助好吗?

伊沙:太多了!

朱白:能讲讲嫂子在您受到诘难和非议的时候是怎样保护和宽慰您的吗?

伊沙:首先是我自己有承受力吧,她的承受力也跟着强了起来,并能够理解我有时候必须跟环境作战。她对我的安慰是在我遇到太多的不公正而有所抱怨的时候,有一次她告诉我说:“对生活要有耐心!”我就一下平静下来了。并告诫自己:你要真想牛B你就不要抱怨。

朱白:您在《伊沙:坦白交代》用力地写了一句话“我爱我家”,这看似矫情但却发至心底。能谈谈您的家庭生活吗?还有作为家庭它和您写作的关系。

伊沙:很正常很普通的家庭生活,是我写作从精神到物质的双重平台。

朱白:给家里人看自己的诗吗?比如您的儿子读过吗?或者说他认为自己的父亲是个伟大的诗人吗?在电话中可以感觉到他是个聪明活跃的孩子,如果有一天当他明白“大师”这个概念的时候,有人对他讲他的父亲是大师,他会惊讶没吗?

伊沙:我妻子从大一和我谈恋爱的时候开始就一直是我的第一读者,她不一定是最知道我的东西有多好的人,但却是最知道我的东西有多差的人。儿子才8岁,在她母亲的讲解下读过我的一首诗——那首诗写的正是他出生时的情景。我想在我儿子这代人长大的年代里。“大师”是一个无效的词。我不需要他知道父亲的成功和失败,只需要他享受我对他的爱——无比的爱!


转自诗生活伊沙专栏:https://www.poemlife.com/index.php?mod=showart&id=16001&str=1268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人救护车发布,转载内容来自网络有链接的会添加,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原出处,本站含电子诗集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会立即删除,致敬诗人!


本站免费提供电子诗集制作服务:提供100首诗歌作品,每首不超过28行,符合法规的诗歌作品,为歌颂党领导新时代的作品提供免费出纸版样书服务。简介、照片、作品发邮箱:jinyj@sian.com

本文链接:https://www.xn--gmq689by2bb35dizd.cn/post/277.html

分享给朋友:

“《回答朱白》——伊沙” 的相关文章

2000年中国新诗关键词  伊沙

2000年中国新诗关键词 伊沙

点击下载电子版那时他们/朝前走着/一个女人/跟着他们/又说:“谁能看出/他们是一群/伟大的天才”——伊沙《非非当年》昌耀或许对于中国诗人来说,三月才是真正残酷的。在这一年的这个月份,从无数个电话听筒里传出的是身患绝症的昌耀先生自高楼扑向大地的消息。我是在前一年的冬天就得知昌耀先生将不久于人世的,他托...

《有话要说》——伊沙

《有话要说》——伊沙

点击下载 一位美国诗人(请原谅我未能记住他的名字)把诗歌在当代生活中的作用概括为“便条”。这是迄今为止我所听到的关于现代诗歌最懂行最具发现性的说法,你可意会,我不能按照我个人的理解去阐释它一个字。        ...

《擂台边的战书》——伊沙

《擂台边的战书》——伊沙

点击下载电子版擂台边上的战书    盘峰之争,硝烟散尽。    在此我要向仍然不明真相的人重申:“知识分子写作”与“中年写作”是自谓(慰),源起于欧阳江河等人90年代以来一系列用于自我吹捧与自我吵作的“学术文章”,其旨是...

《英伦诗旅》伊沙

《英伦诗旅》伊沙

点击下载电子版英伦诗旅伊沙一颗沙中看出一个世界,一朵花里看出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把永恒在一刹那间收藏。——[英]威廉•布莱克一此行缘起非常之早。2005年5月25日——我之所以能够如此准确地记住这一天,是因为它是我记忆中的好日子:在这天中午睡午觉的时候,我一连接到两个电话,全都是好事。其...

伊沙对梦亦非、董辑——衡山亮剑反驳篇

伊沙对梦亦非、董辑——衡山亮剑反驳篇

点击下载电子版衡山亮剑:反驳篇(1) ◎伊沙【伊沙对梦亦非】:没有什么问题问你,主要是要跟你老账新账一块算。刚才你自己也提到了90年代末,你有一个清算口语诗的文章,同时也清算了知识分子,还清算了女性诗歌,还清算了什么记不清楚了。当时我第一次看到你清算口语诗歌,但是我认为别人可以批评我,尽管我也洞察,...

刘涛访谈伊沙

刘涛访谈伊沙

点击下载电子版刘涛访谈伊沙  1、  有人说,诗坛因你而热闹,你认为这种热闹对诗人是好事还是相反? 伊沙:是的,前两天马非还在微博感叹:中国诗坛如果没有伊沙,不知该寂寞无趣成什么样子!但我知道:有不少人恨不得我一夜之间人间蒸发。所以,这是因人而异的事...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