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家论战 > 正文内容

品读诗人吴云驾大作《抬头之际》

侍仙金童3年前 (2022-09-12)大家论战336

jmjfm0.jpg

点击下载电子版



侍仙金童品读诗人吴云驾大作《抬头之际》

 

 

我看见

灵谷寺屋顶

一个捡瓦的匠人

正对着天空

大声打电话

 

思来想去,我还是觉得白话诗比口语诗准确些,因为老学究的口语相对小摊贩的口语,仍然是格律、文言、之乎者也的味道,但是他们的白话就相通些了。吴老师的《抬头之际》是否应该归类口语诗不重要,不影响这是一首毋庸置疑的好诗的评判。

吴老师说这首诗是跟夫人到南京灵谷寺游玩,在庙门口看到两个人在屋顶翻瓦,其中一个正在打电话,觉得在一个供神寺庙里他在跟谁通电话呢?想想很有意思,于是记下来。口语诗就是这样,日常、片断、在场,它不是写出来的,它是说出来的,记下来的。我说这正好印证了“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属于祖师爷赏饭吃的大作。这个画面就摆在那个时空里,不止吴老师看到了,但只被吴老师的诗心捕捉到了,寥寥数笔完好保存了这首诗当时那种浑然天成的状态,如果此时用了大量的辞藻和修饰,就会破坏这神来之笔的原生态,这也是口语诗白话诗的创作精神所在。

一个司空见惯的劳动场景,被“正对着天空”一下就诗化了,也一瞬间辽阔了!尤其是在“灵谷寺屋顶”,在佛的高度佛的视角,一个捡瓦的匠人也能与天空对话,禅意立现直达妙义。“大声打”也呼应了“天空”的空、深、阔。在构图上与陈小三的佳作《月亮高挂》相比,《月亮高挂》中“月”与“你”的对应和对照,就单薄了点,没有吴老师《抬头之际》的灵谷寺、捡瓦匠、天空这三元素构图更符合美学标准,三角的稳定性丰富性更强。

诗题设置上,“抬头之际”是诗人自信满满地反观内证到了自己捕捉灵感的能力。这方面吴老师也是文心雕龙,明显比“月亮高挂”要高一个档次。好诗人是能够抬头见诗的,《微诗三百首》的案例比比皆是,正如中国传媒大学阳明书院院长周月亮所言:“语言和直觉的关系,是真正的哲学级别的问题。。诗人为什么厉害,他直觉打到那以后,他的语言能配得上”,吴老师将直觉迅速转换成诗句,语言能紧跟直觉,得益于他笔耕不辍心神通达,以及对口语诗写作精神的领悟能力和白话文字处理能力。

吴老师在诗意抵达的处理上,选择的不是直达车,而是需要读者换乘,其间可能会有读者搭错车。这是吴老师诗艺的特色,不直达诗意是艺术的是充满技巧的。《抬头之际》的“大声打电话”虽然是最后一句但并不是收尾,而是读者的一个换乘站点,你能否真正领悟到诗意,就看读者有没有搭错车了。这是高级之处,不明示读者搭乘几路车。恰当处留白是诗艺。

其实解诗未必要把着力点放在解上,而是聊着聊着诗就自然解开了。只要是围着这个点,但要发散开去,又要形散神不散地时时回照这个解。相对吴老师谈到的贾浅浅和刘傲夫个别诗作的出名,他们支撑维系大名的作品力度还是有所欠缺的,好在他们还年轻还有后劲。吴老师在诗坛的声望也逐年递增,他的《微诗三百首》是匠心独运妙手天成,不负好诗人的名号。

香港《流派》诗刊社社长招小波认为“在诗坛有个性的诗人真是凤毛麟角,而韦笳便是其中一个,虽然韦笳谦称己作为锯末,我却认为是诗海里的珍珠,而他本人更被我视为一颗沧海遗珠”。

吴老师的语感确实能触及到我抵达不了的地方,值得学习借鉴。吴老师的诗风诗坛鲜见,情感细致入微,语言极具生活情趣和禅宗妙义,值得研讨。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人救护车.cn发布,转载内容来自网络有链接的会添加,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原出处,本站含电子诗集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会立即删除,致敬诗人!


本站免费提供电子诗集制作服务:提供100首诗歌作品,每首不超过28行,符合法规的诗歌作品,为歌颂党领导新时代的作品提供免费出纸版样书服务。简介、照片、作品发邮箱:jinyj@sina.com

本文链接:https://www.xn--gmq689by2bb35dizd.cn/post/26.html

分享给朋友:
返回列表

没有更早的文章了...

下一篇:王家新:一块提醒哭泣的手帕 伊沙

“品读诗人吴云驾大作《抬头之际》” 的相关文章

伊沙:《访谈及讲话录》

伊沙:《访谈及讲话录》

点击下载电子版附一:吴投文访谈伊沙谈话录附二:访韩发言稿:中国诗坛流派及未来趋势附三:只谈问题|伊沙在重庆两江诗会告别场的讲话吴投文:很多读者知道你的本名吴文健,但不知道伊沙这个笔名的来历。请谈谈。伊沙:其实吴文健先前也并非我本名,而是学名。我本名叫吴一砂,是我祖父给起的,我祖父在我两岁(1968年...

关于口语诗和我心中的伊沙——春树

关于口语诗和我心中的伊沙——春树

点击下载转自春树豆瓣:https://www.douban.com/note/693533651/?_i=7872360LhTCLrk最近有个叫“曹谁”的骂伊沙和口语诗,我瞅了一眼他的诗,完全没入门,写出这样的作品,真的太悲哀了。近期因为有些家庭琐事费尽心神,一直想写点什么,今天我收拾好房间,泡好咖...

《中国诗人的现场原声 ——2001网上论争回视 》 伊沙

《中国诗人的现场原声 ——2001网上论争回视 》 伊沙

点击下载中国诗人的现场原声——2001网上论争回视伊沙   大概在两三年前,在中国当代诗人各个圈落的聚谈中还有斥“网虫”为无聊的语言习惯。也就在这近两三年的时间里,诗人们却纷纷上网,加入了虫子们的行列。网络进入了诗人的生活,并进而成为诗人展示新作、交流诗艺的一个重要场所,数十家当...

《郭沫若:抛开历史我不读》——伊沙

《郭沫若:抛开历史我不读》——伊沙

点击下载郭沫若:抛开历史我不读伊沙   如果不是这一次,我几乎从未正眼注视过这个人。   作为一名诗歌的从业人员并有志于在业内有所建树的我,竟然在自己十多年来的阅读中从未给“中国新诗第一人”留下过一个位置,而且此种现象在我的同行尤其是同辈人中竟甚为普遍,这本身...

《为自己创造传统 —话说伊沙 》——于坚

《为自己创造传统 —话说伊沙 》——于坚

点击下载电子版在这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诗歌体制中,要否定伊沙这样的诗人很容易,并且可以由此获得“诗歌正确”和道德的优越感,甚至可以拉近你和海子这样的诗人的距离。但是,要肯定他却需要勇气和创造力,伊沙的诗不仅是对体制化诗歌美学的挑战(我指的不是文革时代已经死亡的诗歌体制,而是最近正在中国大学与全球化弹冠...

对于坚和伊沙的访谈

对于坚和伊沙的访谈

点击下载电子版对于坚和伊沙的访谈时间:2003年8月地点:西宁某宾馆咖啡厅人物:于坚:诗人 伊沙:诗人唐欣:诗人、兰大博士生 马非:诗人、《快乐青春》副主编郭建强:诗人、《西海都市报》专刊部主任黄少政:工程师、行政管理人员 韩涛:《青海铝业》编辑吉敬德:《西海都市报》记者郭:两位能否简单谈谈关于诗歌...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