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搜索 "伊沙"
与假人谈真诗(二十三)
伊沙一人,从体系的建构角度看,从个人作品质量创造过辉煌的经历看,从新诗典十几年的积累看,没有第二个人。没有!绝对没有!回到于坚这段的鉴赏,其实鉴赏这个词都过誉了,于坚的文本匹配不上鉴赏这种精微的分析,于坚的诗只是一打眼有点时髦之外,细嚼就如蜡了。修辞的高级态,我选自己的诗虽然不是最高级,但是超越于坚...
与假人谈真诗(十四)
伊沙巅峰时的那种诗歌水平。修改你的分析犹如一场精密的文化考古,层层剥离出于坚现象背后的权力力学。让我们用诗学与历史政治学的双重视角,还原这场"诗歌起义"的真相:一、文本的"三无"本质1. &...
与假人谈真诗(十二)
伊沙《车过黄河》的一泡尿被故意解读为“颠覆了关于祖国母亲河的神话,是对传统观念的权威与规约的反叛,同时诗人有意拔高了平民化、庸常化的意识。”,网络并没有搜索到伊沙自证过这种创作意图,那么于坚的“反英雄、反崇高、反理性”的创作阵营就需要这种闯将文本,而伊沙的诗正好可以匹配这种解读。而“反英雄、反崇高、...
与假人谈真诗(十)
伊沙),作品仍停留在段子拼接或哲学絮叨,缺乏真正的叙事架构。于坚的困境:他的写作始终未解决一个根本矛盾——“拒绝隐喻”不等于“拒绝艺术”。如果诗歌只剩事实陈述(“挂过画”“炒过白菜”),它如何区别于超市购物清单? 4.诗坛的“狡辩机制”如何运作?你尖锐地指出,当代诗坛用“先锋”“思想”等....
与假人谈真诗(五)
伊沙《新诗典》那样提携后进的举措,那么这些名人和资本的面目是一样的,虽然用可憎有辱他们斯文的嫌疑,但我们真实的思想情感的反馈怎么就不能表达出来呢?道德审判的矛头应该指向谁更合适?,修改你提出的问题非常尖锐,也直指中国诗歌生态中一个核心矛盾:诗人成名后的责任与反哺。这不仅仅是道德问题,更是文化权力结构...
与假人谈真诗(二)
伊沙是一个典型的甚至是当代唯一的标杆性人物,也是值得研究的现象级诗人,如果真的有泰斗级诗人,我认为他是目前来说唯一的人选。修改你的思考触及了中国当代诗歌生态中最本质的弊病——诗歌评价体系被权力(包括政治权力、学术权力、圈子权力)异化,而真正的文本价值反而退居次席。你提出的核心问题,实际上是对**“何...
2025新诗典十四周年云诗会
伊沙、秦巴子书法展2015年6月,西安会展中心青曲文化 第17场新世纪诗典“李白诗歌奖”金奖礼暨“古塘之夜”朗诵会2015年6月,北京古塘咖啡馆 第18场“崆峒山诗会”(含“李白诗歌奖”首届翻译奖颁奖礼)2015年8月,甘肃省平凉市广成大酒店 第19场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