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笳诗歌研讨会彭晓杨发言
彭晓杨:《我读韦笳的诗》
发言之前,其实我是准备了一些理论的。听到前面老师说了很多理论,我想我就带大家读读诗吧!首先读的是韦笳老师提供的十九首诗稿中的最后一首《替》。
替
年前
老妈脑梗入院
看着她奄奄一息
真想替她受苦
只求她平安
腊月二十八
我脑梗急性发作
入院
大年初一
在四人帮老妈群里
传来好消息
老妈挺过了
八十七岁这道坎
但是后来听妹妹说
护工阿姨当着老妈面
说我也得了脑梗
结果老妈病情恶化
二月二十日病逝
而我在这一天
刚好出院
大家都知道,口语诗多叙述,这是很考验功力的。我看到一些口语诗,经常啰里啰嗦,写的很长,其中一大段可能都是无用功,就像写意象、抒情,那种无病呻吟,都很水!
韦笳老师的这首诗,中间有好几个场景转换,不乱不冗长,而且诗题《替》很关键!
下面读《警告》这首诗。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警告
倒好酒。朋友点的
野兔锅子端上来
酒精炉点起来
一来二往,酒往下跑
热气往上窜
一条命快吃完
突然吃到一粒枪子
崩掉半颗牙
这是一首后口语诗。我认为诗的语言表达有两种,一种返魅,就是大量用修辞的语言,另一种是去魅,就是口语表达。这首《警告》就是范例,叙述一件事、一个动作、一个细节,不露任何议论、抒情。剩下的留给读者回味。这要求诗人素材陌生化,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不同,你能否发现别人没发现的,你是否具有挖掘诗意的敏感度。不管写口语,还是意象抒情,这都是重要的。
我知道有些写口语的,认为口语高人一等;一些写意象抒情的,认为口语低人一等。我觉得这都是偏见、不尊重。大家都在写诗,在语言上是否有新意、有质感、有风格,是否真诚,才是关键。举个例子,合肥的90后诗人闫今,在座应该有不少人认识她。她对自己的语言表达有严格要求,一定要新,读过她诗的人,应该都有感受。月初的时候与她交流,她的新作中,把“钟表”比喻成“缓释胶囊”,我一下就记住了!
下面读一下这首诗,《抬头之际》。
抬头之际
我看见
灵谷寺屋顶
一个捡瓦的匠人
正对着天空
大声打电话
口语诗注重现场感。本诗只有五行,一个镜头,但写出了禅意。不过涉及天空,我想到了另一首诗,是重庆90后诗人陈放平写的。
冬日一瞥
冬天的路边草坪
干净得
只剩一个老人
他坐在小凳上
手持线圈
面朝远方
慢慢地放着线
客车快速经过
我伸出头去
并没有看到
风筝或别的
只有一片天空
任他拉扯
听了这首诗,大家应该能感受出来,有画面感有深意。相对而言,我更喜欢陈放平这首。所以说,有人盲目指责口语诗平淡无深意,是不负责任的,属于键盘侠式胡乱瞎扯!我想这种口语诗更能让大众接受。
说到这一点,我还想提另一个事情。本次活动筹备时,对我的简介备注是“口语诗人”,为什么无人备注“意象诗人”、“抒情诗人”?再延伸一些,比如“女诗人”、“农民诗人”、“脑瘫诗人”等等。我相信在用这些标签时,无恶意,但我觉得不好。可能会给大众错误引导,因话题而诗人,而不是因诗而诗人。在座的,基本上都写诗,我希望大家能去标签化,“诗人”本身就很强大!
最后化用伊沙老师的一句话,送给大家:“听完扔掉它,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可以指导写作,中文口语诗更是如此。”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人救护车发布,转载内容来自网络有链接的会添加,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原出处,本站含电子诗集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会立即删除,致敬诗人!
本站免费提供电子诗集制作服务:提供100首诗歌作品,每首不超过28行,符合法规的诗歌作品,为歌颂党领导新时代的作品提供免费出纸版样书服务。简介、照片、作品发邮箱:jinyj@s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