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擂台见》之十一“隐喻”:西川 、伊沙、南人、侍仙金童
《诗歌擂台见》之十一“隐喻”
守擂:西川 攻擂:伊沙、南人、侍仙金童
《暮色》
西川
在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
暮色也同样辽阔
(开篇很辽阔也很有意境,希望后面能跟上节奏,衔接上辽阔)
灯一盏一盏地亮了
暮色像秋天一样蔓延
(循序渐进,诗建材一盏一盏入场,烘托渲染气氛中,暮色像秋天一样蔓延,语言很美很有技巧性,一句话既有了暮色,也点明了季节,还借两者相似的走势状态将其融合进一个句子,这也是一种修辞,好像还没有被专家归类命名,似类比又不是单纯的类比。)
所有的人都闭上嘴
亡者呵,出现吧
(这句看似在提升诗歌品味,实则是在走下坡路了。老实说,单纯地写暮色,没有人物事件地单纯写,绘画艺术来表现是轻松的,用诗歌语言不难也难,明显这里西川有点吃力,所以他虚晃一招直奔凌空高蹈的亡者去了。这里的“所有人都闭上嘴”让人感到西川在对读者说:你们这些理解不了我阅读高度不及我创作高度的人,闭上你们的嘴吧!已经成为亡者的先古圣贤啦!你们出现吧!只有你们才能理解我啊!当然这只是我的怀疑,但未必不是西川借暮色表达的内心的暮色。)
因为暮色是一场梦
沉默获得了纯洁
(在无人物无事件的写作背景和文字交代下这里的沉默有点牵强,纯洁更无处可依,这就是典型的干写,无实质内容的空壳,臆造品。“因为暮色是一场梦,沉默获得了纯洁”,无逻辑无实物无性情的假意境。玩弄辞藻的典范。)
我又想起一些名字
每一个名字都标志着
一种与众不同的经历
它们构成天堂和地狱
(确实,也许西川确实能够用这些名字和经历建造天堂和地狱,但神仙不会去这座天堂,鬼也不会去这个地狱。即使这是西川的暗语,也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因为完全没有铺垫和暗示,你西川也没有经历过重大历史事件,也不是一个伟大到人人敬仰的圣贤,那么你用这些没头没脑的词汇,有什么必要。难道你以为世人会像收藏名人手纸一样地去粪池里翻找这首诗的背景资料吗?不可能,西川还没有到达这个著名的程度,再说即使有这么大的名气,绝大部分都已经成为亡者了。)
而暮色在大地上蔓延
我伸出手,有人握住它
(这句有嫌疑诗人要将自己包装成先知圣人,因为这样的场景设置,在电影里,这只伸出的手都是主角才配得上的特写镜头,导演不会浪费胶卷。西川是这首诗的导演,所以自导自演用文字和虚构的神圣的场景包装自己,是有可能的。我甚至感觉西川这样写,是为了让一百年后有人解读这首诗时会说:21世纪,在一个幅员辽阔,暮色也同样辽阔的国家,伟大的诗人西川伸出了他那写出过伟大诗篇的手,圣贤在亡者的空间握住了它,对他进行了加持和加冕。这首诗绝对有这个味道,因为你按照这个思路去回顾前面的内容,就比较合理。我们推理下:幅员辽阔的国家就是西川所处的中国,暮色同样辽阔,暮色具体指什么不细分析,但肯定与西川诗人的身份有关,那么这个暮色就可以推论是中国诗坛的暮色,意思目前中国诗坛的状态不是西川理想中的状态。灯一盏一盏地亮了,指西川认可的诗人一个个出现了,但是暮色也水涨船高跟着蔓延了,让西川还是满眼失望。“所有人闭上嘴巴,亡者啊!出现吧!”,意思是面对现实西川已经无能为力,只能祈求亡者中的先贤显灵,帮助西川实现他认为的诗歌生态。“因为暮色是一场梦,沉默获得了纯洁”,于是有了合理的解释,在西川的眼里,现实中诗坛的现状终归是一场梦,他现在的沉默能够让自己守住自己的纯洁。于是这句“我又想起一些名字/每一个名字都标志着/一种与众不同的经历/它们构成天堂和地狱”也就有了合理的推论,这些名字就是西川眼里他认可和不认可的诗人的名字,他认为有些人应该去天堂,有些人应该去地狱。他之所以呼唤亡灵,就是想通过亡灵之手达到自己的愿望。于是“而暮色在大地上蔓延/我伸出手,有人握住它”就自然出现了,这里暗示虽然暮色一样的诗坛现状依然蔓延,但是亡者已经与西川握手,表示亡灵答应了西川的请求。当然,一切都是西川臆想出来的,而且是首先臆想自己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诗人的前提下臆想出来的。写得如此隐晦,实际可能是在模仿舶来诗里的已逝名人的手法。)
每当暮色降临便有人
轻轻叩响我的家门
(按照我的破解思路,这首诗的每一句意指都暗合上了,这句意思就是以后现实里诗人们再遇到被暮色袭扰的事件,你就去西川家敲门请他出山帮忙,他就会拿着亡灵的手谕,去给你出气去把这些人办了。在隐晦这个手法上,臧棣和西川真是一个师傅下山的,以后再阅读他们的作品,一定要把他们放在很高的位置去分析。这也不怪他们,毕竟他们拿到的大奖已经是国内顶级的了!但是如果他们认为中国诗坛暮气沉沉,那为什么不质疑自己的获奖呢?其实这就是在质疑给自己颁奖的机构啊!机构给你颁奖你又质疑它有暮色,那就拒绝领奖,这或许才能够成为真正伟大的诗人!如果我的推理不正确,这首诗这样写只能得5分!如果西川真的如我推论的那样而且百年后他真的被认可有这么伟大,那么这首诗得8分!但是目前如果我推论是正确的但百年后这个预设的伟大被历史否认,则这首诗6分!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结果就是6分!)
《车过黄河》
伊沙
列车正经过黄河
我正在厕所小便
我深知这不该
我应该坐在窗前
或站在车门旁边
左手叉腰
右手做眉檐
眺望 像个伟人
至少像个诗人
想点河上的事情
或历史的陈帐
那时人们都在眺望
我在厕所里
时间很长
现在这时间属于我
我等了一天一夜
只一泡尿功夫
黄河已经流远
(1988)
昨晚一时兴起把西川的解读完,主题选作“天气””,然后逐个翻了伊沙的《中国诗歌扳道夫》和南人的《你是谁》,都没有找到与攻擂主题“天气”有关的,于是就睡了。结果4点不到硬是睡不着,于是起床打开电脑面对文本思考,决定将这次主题改为“隐喻”,这也是臧棣和西川最爱玩的套路,于是按照“隐喻”再次翻看《中国诗歌扳道夫》,结果像老天早就安排好的一样,第一首隐喻典范《车过黄河》就在眼前。这首诗据伊沙自述,有些隐喻是后来的评论家过度解读出来的意思,他当时写的时候完全没有想到这个点。相对于西川在《暮色》中我解读出来的隐喻,与《车过黄河》不谋而合,西川《暮色》的隐喻是预设了某一天自己红遍全国,读者评论家才震惊西川早就在这首诗里描述了自己被亡者先贤加冕,他像个伟大的先知那样早就空降到人间了。西川的梦想还没有实现,即使他获得了国家级最高奖项,他的诗也没有红遍全国。而伊沙却因《车过黄河》、《饿死诗人》红遍全国,评论家读者在《车过黄河》里看到了一个伟大的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价值体系发出叛逆之声,破天荒采用了一个十分轻桃、下贱的手段—— 一次正常而又蓄谋已久的撒尿动作,从而将国人心目中的历史文化“朝拜仪式”,端了个“底朝天”。轻快、率性、反讽,不经意间轻轻一抖,便产生了四两拔千斤的颠覆效果,瓦解了多年来天经地义的"本质主义”思维惯性。伊沙将诗歌的文化想像拉回到庸常的俗物俗事上来,恢复了身体的日常性,打开了“另类”的文化想象路径”。西川写完这首诗,其实也在等着自己的隐喻被明眼人解读出来,让全国诗人震惊,原来先知早就在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的这一天。事实呢?事实是当我这个不知名的小诗人解读出来的时候,这首诗首先没有震惊到我,而且以西川的诗学主张和诗创成果来看,以后可能大概率也没有那一天。正如我前面给西川打出的5、9、6分的解释,《车过黄河》可能在过度解读前也就7分,但是如此解读后身价一下就抬升起来,9分不为过了!
《吹灰记》
南人
时代的一粒灰
落到每个人身上
都是一座山
2020年的一粒灰
落到了一位医生身上
百姓不服
一起把这粒灰
重新吹起来
等它落下时
掉到了两个
听吆喝办事的
小警察身上
现在
大家都害怕这粒灰
有一天落到自己头上
于是大家一起
吹呀
吹呀
吹呀
希望这粒灰永远不要落下来
吹呀
吹呀
吹呀
这将是一个全民共吹的时代
2020-03-21
这首诗也有隐喻,不过藏得不像伊沙那样深,更没有西川的隐喻藏得深,伊沙的隐喻被挖出来了,虽然他藏的时候并没有一些隐喻,但是藏着藏着时间就偷偷地赋予了这首诗新的隐喻。西川的藏得最深,即使被小人物用洛阳铲打探到,也不可能引起专家的兴趣,或者专家们早就知道了并不以为然,有些隐喻是专家们赋予不了的,除了真正的亡者能够赋予。南人的隐喻藏得不深,像长在竹鞭上的笋,离地十公分,还冒个尖尖。他没有妄念,只是要把自己的诗意委婉含蓄诗性地传导给读者,让他们记忆深刻,而不是为了被赞美抬举到伟大的高度写就。鉴于南人的低调,就顺应他不给高分,8分!
我也找一首有着浅浅隐喻的作品陪练。整理完刚凌晨5点。
《猪肉长到12元一斤》
侍仙金童
传说中的工资
还没有涨到
神话里的那样高
人世间的猪肉价
就涨到有史以来的
最高点
不亚于经济危机的演习
惊动了玉皇大帝
托塔天王驾着祥云
到陕西等地查找震源
婆姨们在菜市场团团转
面对肉案顿生敬畏
大肥猪在猪圈里晃悠悠
想着肉价上涨胆寒
孙悟空拍着胸脯打包票
这次与他无关
杀猪佬高举劁猪棍说
这不是定海神针
我们说我们的存款
稀里糊涂就减少了
猪们说我们的惨叫
稀里糊涂就增多了
猪肉涨到每斤12元
我们和猪都不高兴
2007.5.28
本人诵读《猪肉涨到十二元一斤》
综上,本次擂台赛亮分如下:西川6分、伊沙9分、南人8分(本人陪练)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人救护车.cn发布,转载内容来自网络有链接的会添加,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原出处,本站含电子诗集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会立即删除,致敬诗人!
本站免费提供电子诗集制作服务:提供100首诗歌作品,每首不超过28行,符合法规的诗歌作品,为歌颂党领导新时代的作品提供免费出纸版样书服务。简介、照片、作品发邮箱:jinyj@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