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东诗歌再批判之六:《异类》
异类
恐惧操纵了这里的每一个人
在死去以前我们从大街上消失。
从窗户看出去,但
没有人看见我们站在窗户后面
所有的人都从房子里或洞穴中
看着一个空了的世界
就像看一口干涸而巨大的深井。
在它上面,更远一点的地方
那片鲜亮的草木中
有两个农民在劳动
就像方外之人,两个古人。
2020/02/04
侍仙金童:
其实个人觉得解读诗人的作品,从诗人创作期间的心理活动楔入是最佳时机,就像火箭发射的窗口期。当然着这句话并不是作为解读这首诗的引语,因为我的解读文字并不讲究传统的章法,而是更希望是随意性意识流的状态,这样才能尽可能地让灵光闪现,让那种天然的成分自然出现,甚至可能是在某种错误掺杂的情况下呈现,就像传说中某些灵体总是附着在虚弱的人身体上一样,我不在意每句话是否完全正确地表达出来,也是基于这个想法,我更在乎真正意义上的灵感的降临,或者说附体。所以我也不是为了批判韩东而批判的,我只是借批判韩东这个过程在寻找与诗歌相关的灵性的意识流,我只能希望它来,也没有能力去控制它的流量设置成分。很多诗人特别是朦胧诗人,他们喜欢将这种最佳窗口期的心理活动进行隐藏,通过隐喻进行隐藏,像个害羞的女子,欲说还羞。但是只要凭借朦胧诗存在的时代大背景,他们的心理还是十分明朗的,借助即使被朦胧诗人遮遮掩掩的窗口进入他们的诗歌解读其实并不难。而韩东的在窗口吞云吐雾制造解读谜团的故意,其实并不是他的诗歌语言艺术的高深,而是一种遮羞手势,想要捂住自己诗歌语言的超短事实。韩东的诗歌在立意上其貌平平,艺术手法上又是技艺平平,语言表达上也是毫无建树不见高楼只见平地。既然解读诗人宜于心理角度进行分析,那么批判韩东又是出于什么心理呢?其实这个批判的心理和北岛徐敬亚韩东他们对于某种力量的质疑批判的心理是一样的,我这样说的意愿是让读者了解,这些诗人在我的眼里跟这些力量在他们眼里的情况一样,他们不相信的我同样不相信,我不相信这些所谓的名诗人是名副其实的,应该让诗歌圈改朝换代,让更有能力的诗人掌握诗歌界的权利。这个心理,与这些诗人创作的心理是一样的,只不过我的想法更切合实际更加专业,毕竟这个想法是诗歌的而不是其他自己完全没有经验的。这里读者都知道我省略了隐藏哪个敏感词,我不会在窗口期吞云吐雾,我会提示。
说了上面这么多,虽然我的批判不是为了批判,但还是要回到这首诗,显然韩东的《异类》从他的心理诉求看,他是想将这首诗赋予某种宏大的元素。但整体看,这种宏大是空洞的,按伊沙事实的诗意来还原,就是有人有物但缺少事的支撑,所以韩东想要呈现的宏大就空洞虚无了。这种空洞虚无也就是立意的失败,是一首诗基本也是重要的任务在完成度上的失败。韩东的诗或许和他的哲学水平一样,看似有大货,实际上鱼塘水浅根本就不适合大鱼生存,只能是水浅王八多。韩东在生活小题材的处理上随意性强趣味性低,在大题材的处理上其实也是一种束手无策的状态,韩东的诗给我的印象就是这个。为了让读者明白这个观点,我还是要用顶尖好诗与之对比才能产生的反差,与之冲击才能呈现的顿悟感,来增强说明效果这样有利于读者快速了解韩东诗歌真实水平。我选自己的《古人》和《薛定谔的猫》:
《古人》
今天
冷得让我
仿佛看到
古人来了
仿佛看到
他们的
坐骑
漫天的雪花
成群的白马
他们挥舞出
细雨的鞭影
发出
清脆的声响
其实
我也是
一个
古人
不善与今人沟通
还弄丢了自己的魔棒
无法像这些古人一样
随着冰雪消融
返回
古代
20151205
有时候要表现的宏大是不可名状的,在形式上我的这首《古人》相对于韩东的《异类》要直接,但是我的直接抵达了古代这种空间的宏大,当然这首诗要表现的宏大并不局限在空间的宏大上,但韩东的诗是没有抵达的,
虽然他的表现形式比我的直接要曲折含蓄,但这就像人为的用铁丝将盆景里的树苗扭曲造型,而且毫无章法造景失构图失情趣。他的“方外之人,两个古人”出现得太僵硬突兀,缺少事的支撑,而我这个“古人”是饱满的,我有“雪花的坐骑”、有“细雨的鞭影”、有“弄丢魔棒的冷”,而韩东的诗只是强行摆放进“洞穴”、“深井”、“农民”这些没有用事串联起来的象,妄图用它们制造诗的意境,这是偷工减料,这是次品的污点裂痕。鼓吹者拔高韩东这首诗,其实就是故意更换背景强加上去一些深刻性,就像北岛的《回答》被故意移位更换历史背景一样。这里似乎能看出某些背后的操纵者,当他们需要某个风向时,他们就会利用或借用一些诗歌,即使这些诗歌本义并没有他们需要的释义,但是他们也能够通过有明显操纵痕迹的倾向性注解将其化作工具,并附以高大上的立意,其实这是人类活动中常见的一种操纵人性的把戏,这也是革命成果总是无法保鲜的原因。从韩东这类低劣平庸的写作者被抬举,且被当事人接受的事实来看,这更像是一出戏,韩东其实是被他人打扮的,他甚至不自知,还沾沾自喜自己确实取得了诗歌的伟大成就。这是可悲的,韩东如果能写出这种可悲来,肯定比他现在的作品深刻,因为这里有事实的深刻,是有具体事件支撑的观点认识和反思,这比他总是空洞地反映生活要靠谱多了。
《薛定谔的猫》
薛定谔实验密闭容器里的猫
同时处于生与死的叠加状态
双缝实验验证了波粒二象性
同时处于波与粒子叠加状态
宏观薛定谔的猫是思想实验
双缝干涉实验则是物理实验
除了用宏观猫来放大微观粒子
更具象地呈现生死波粒的理论
还有一个最接近生活的验证法
坟墓就是薛定谔密闭的容器
里面的亡人就是薛定谔的猫
同时处在生与死的叠加状态
因为千年的传说让我们相信
死去的人早已投胎转世为人
但同时亡灵又需要年年祭拜
坟墓里的人就是薛定谔的猫
同时处于转世为人与亡灵态
我们很少去怀疑这种生死叠加态
却一直怀疑薛定谔猫的思想实验
帝王陵墓机关算尽地防盗
因为墓穴一旦被破坏
生死的叠加态就会随之坍塌
秦始皇就是一只薛定谔的猫
20200801
之所以选这首诗,时突然想到韩东的诗是无血肉感的,更别说有具体的个性化的思考,只是一种写作惯性的机械推动延伸,是一种毫无灵魂的梦游般的意识流动。那么《薛定谔的猫》就有血有肉了吗?就有个性化的思考了吗?就是一个有着清醒的自我意识的写作吗?韩东这首诗仅仅是臆想了自己死亡前后对世界的观察,是一种很浅显的表述:“没有人看见我们站在窗户后面”、“有两个农民在劳动”,仅此而已。而《薛定谔的猫》同样有对死亡的思考,但联系上了有一定科普价值的波粒二象性,而且有些思考具有原创性:“里面的亡人就是薛定谔的猫,同时处在生与死的叠加状态”,“因为千年的传说让我们相信,死去的人早已投胎转世为人,但同时亡灵又需要年年祭拜”。韩东能够突发奇想将研究审视生活的视角触及到这个问题吗?老实说他的文本从来没有这种痕迹。总之我觉得韩东的创作是处在一种无自主意识的状态,或者说是面对生活的诗化处理处在一种束手无策的状态,他的努力更像是一个经常摸着石头尝试过河的盲人,韩东对诗有一种天然的瞎。这时我又想到西川,他不是瞎,而是近视,所以他的眼里更多的是字面的理论的模仿的,他没有伊沙的眼界和视域。不过,世界是允许盲人近视远视的人同时存在的,他们都有价值,不过是在特定需要时呈现出了差别,所以当我们需要中国顶尖好诗人时,韩东和西川我是排除在外的。
韩东这首诗我还是没有兴趣逐句解读,之前尝试过放弃了,读者有兴趣可以站在他每一句的旁边,你去揣摩韩东写这一句的心理活动,他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与前后有没有起承转合的内在联系,细节和整体感有没有油然生出艺术性,你站在韩东身边静静地看他表演,我反正没有心动过激动过欣喜过,这是悲哀,是中国诗歌人造出来的一种主流的悲哀。
最后别忘了,这首诗是韩东六十岁的作品,毫无进步可言!于是悲哀又增厚一年!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人救护车.cn发布,转载内容来自网络有链接的会添加,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原出处,本站含电子诗集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会立即删除,致敬诗人!
本站免费提供电子诗集制作服务:提供100首诗歌作品,每首不超过28行,符合法规的诗歌作品,为歌颂党领导新时代的作品提供免费出纸版样书服务。简介、照片、作品发邮箱:jinyj@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