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家论战 > 正文内容

​口语诗其实没有错,但重点不在“口语”,而是“诗”

侍仙金童2个月前 (03-09)大家论战64

微信截图_20230404092457.jpg

点击下载电子版

口语诗其实没有错,但重点不在“口语”,而是“诗”

 作者:三人随笔


几乎伴随着朦胧诗出现的同时,对朦胧诗的批评就没有消失过。在朦胧诗出现几年后,对朦胧诗的批评就越来越强烈了。最初的批评声音,主要来自于民间。这种持续不断的,来自于民间的,反对朦胧诗的力量,被统称为“第三代诗歌运动”

虽然都是反对朦胧诗,但其内部意见并不统一,也就有了各种流派或者是主义。但他们也有共同点,那就是“以不满和颠覆朦胧诗为基本特征价值取向”,在创作上倡导“口语化的语言”。这种“口语化”的现代诗,也被简称为“口语诗”。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口语诗”已经从民间,发展成了诗坛的主流。但口语诗的命运,并不比朦胧诗好到哪里去。和朦胧诗一样,口语诗一出现,批评声就没有断过。即使是现在成了主流,对口语诗的批评仍然是一浪高过一浪。

目前,活跃在诗坛的“口语诗”代表,主要有伊沙、侯马、尚仲敏等人。沈浩波已经成了商人,“废话诗”的创始人杨黎也不太活跃了。伊沙的《车过黄河》,被称为口语诗的经典。这首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出现的口语诗,奠定了其在“口语诗”中的地位。

 

车过黄河
(伊沙)

列车正经过黄河
我正在厕所小便
我深知这不该
我应该坐在窗前
或站在车门旁边
左手叉腰
右手做眉檐
眺望 像个伟人
至少像个诗人
想点河上的事情
或历史的陈帐
那时人们都在眺望
我在厕所里
时间很长
现在这时间属于我
我等了一天一夜
只一泡尿功夫
黄河已经流远

 

虽然“口语诗”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批评,但其实口语诗本身并没有错。口语诗出现的目的就是反朦胧,追求的目标就是明白易懂,这是对的。但是,现在的口语诗,过于注重“口语”,而忽略了“诗”的特性,这才是口语诗遭受批评的原因

现在的口语诗,好像越“口语”越好,而没有了一点诗意。即使是和口语有一点区别,也就是口语诗有点像段子。而这样的段子,其实并不好笑,也并不高明。所以,口语诗本身没有错,只是现在写口语诗的人跑偏了。

尚仲敏《发表》(省略图片,自行搜)

好的口语诗,不仅仅是口语化写作,而且还要有诗意。就像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其实就是口语,但却很有诗意。骆宾王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同样是口语,但没有人不喜欢。

所以,口语诗应该在“诗”上下功夫。用口语写作,而且还富有诗意,这就是口语诗的目标。但显然,这样的写作是相当困难的。其实,写诗向来都是困难的事,不是随便哪个人都能叫“诗人”的,更不是会分行的就叫诗人

侯马《匈鸡拜年》(省略图片,自行搜)

可是,现在的口语诗人们,却秉持着“反诗意”倾向,认为写得越不像诗越好。写得越不像诗,就越是口语诗。这其实是误入了歧途,也是口语诗被人口诛笔伐的根源。现在的口语诗,只有“口语”,而没有了“诗”

主要的原因,还是诗人们写不出好的口语诗。就“另辟蹊径”,降低门槛,冒充起口语诗人来。他们扛着口语诗的旗号,其实一直只是在写口语,而压根就没有写诗。还有一部分“著名诗人”,反其道而行之,生怕沾上了“口语”,一堆词藻堆砌在一起,那同样不能叫“诗”

只要有了“诗”,至于是不是用“口语”来写就没有那么重要了。但这个“诗”并不好得,不仅需要天赋,需要灵感,也需要勤奋和严谨。并不是聚集一帮人,嚷嚷着这就是口语诗,这就是口语诗的经典。他们虽然闹得很嗨,但别人并不买账。

转自: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6059959809010179&wfr=spider&for=pc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人救护车发布,转载内容来自网络有链接的会添加,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原出处,本站含电子诗集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会立即删除,致敬诗人!


本站免费提供电子诗集制作服务:提供100首诗歌作品,每首不超过28行,符合法规的诗歌作品,为歌颂党领导新时代的作品提供免费出纸版样书服务。简介、照片、作品发邮箱:jinyj@sian.com

本文链接:http://www.xn--gmq689by2bb35dizd.cn/post/1504.html

分享给朋友:

“​口语诗其实没有错,但重点不在“口语”,而是“诗”” 的相关文章

《小长城—新诗典十年》  伊沙

《小长城—新诗典十年》 伊沙

小长城—新诗典十年伊沙 既然我们生活在一个所谓的“大数据时代”,那么一切都首先用数据说话。整整十年来,《新世纪诗典》推荐诗的首数与天数是完全吻合的,一共3653首,出自1161位当代诗人之手,年度大奖一“李白诗歌奖”共评10届,系列诗会举办了104场。10年应该是3650天,为什么是365...

《格瓦拉》——  伊沙

《格瓦拉》—— 伊沙

点击下载   最近老是提到这个人。四月底棉棉挺着大肚子来西安签售,在本市雅人扎堆的恒河沙书店搞了一个作品研讨会。那晚上本市著名的雅人基本都来了,一些发言令我难忘。   A激动不已地用双手搓着自己的大腿说:“这是诗啊!这是诗啊!反正这是诗!”他在盛赞棉棉小说《糖...

《回答朱白》——伊沙

《回答朱白》——伊沙

点击下载回答朱白伊沙一、关于批评与被批评:朱白:在您提及“第三代”的一些言论中,可以感到您的一种“烦”的情绪,您能就这个问题具体谈一下好吗?或者说解释一下。伊沙:呵呵!“烦”——概括得好!也很微妙,还就是“烦”。你比如说我在早些时候读到朵渔写的一篇文章,呼吁“70后”向“第三代”学习,该文还论述了为...

《饿死诗人,开始写作》——伊沙

《饿死诗人,开始写作》——伊沙

点击下载饿死诗人,开始写作“饿死诗人”的时代正在到来。这时代给我们压力,“压”掉的更多是坏的东西。遗老遗少们在感叹和怀恋……从来就没有过一个文学主宰的时代。凭什么非要有一个文学主宰的时代?有人讲的“汉诗”是否真的存在?“汉诗”和“纯诗”正在成为一种借口和企图。我在写作中对“胎记”的敏感,竭力保留在对...

《中场评诗》——伊沙

《中场评诗》——伊沙

点击下载电子版中场评诗一切都如我料想中的。西川写《停电》,王家新写《日记》,欧阳江河写《落日》。三个匠人的诗歌练习。对于贞志这样的“知识分子小球迷”来说,这个阵容够豪华的吧?绝对属于他心目中中国诗歌的“铁三角”,但这一回他将亲眼目击这个脆弱的“铁三角”是怎样的有来无回。痛哉?快哉?顺便提一句,以上三...

《最后的“80后”》伊沙

《最后的“80后”》伊沙

点击下载前几日,在电视上看到洪晃这个大嘴姐跟人煞有介事地讨论“90后”与“80后”的比较之类的话题,联想起“90后”这个词正在日益频繁愈加密集地见诸于媒体——我意识到这是一个信号:“80后”该滚蛋了!所谓“退出历史舞台”。就像十年前,上个世纪末,“70后”这个概念对那代人来说刚发明出来不久,直到卫慧...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